2019年10月27日星期日

低息外幣槓桿 (2)

經過第三輪買貨後 <<貿易戰下 槓桿操作 (3) >>,累積了不少港幣及美元負債。由於這兩種貨幣貸款年息高達3.5-4%,有必要轉換至低息外幣。

Photo by Jon Tyson on Unsplash

上次外幣操作分享過後,開始由單一貨幣續步調整至一藍子貨幣負債。一輪等待及操作後,現時歐羅日元 瑞朗及坡紙負債各佔一定比重。

較平衡的外幣操作實施一段時間後,開始感受到當中好處。像最近歐羅因為脫歐有轉機而重拾升勢,另一邊日元卻從高位回落,一正一負互相抵消,令戶口槓桿水平相當穩定。

上次亦提到一藍子借貸另一好處是可以趁高位借入特定貨幣,等待機會平倉,賺息賺價。上次高位借入日元至今,unrealised profit 相當可觀。如此操作長遠是否可行,有待時間印證。


日元走勢 - https://www.investing.com/currencies/hkd-jpy




歐羅走勢 - https://www.investing.com/currencies/eur-hkd


瑞朗走勢 - https://www.investing.com/currencies/chf-hkd



相關文章



2019年10月17日星期四

貿易戰下 槓桿操作 (3)

香港市場恒指重回25,500-26,000點,個別股票開始變得吸引。最近一段時間小量增持置富,長江基建, 朗豪及RW0U。 

Photo by Deviyahya on Unsplash

置富受社會運動影響,從高位跌了約20%。業務倒退情況現時無法評估。但作為民生商場,即使香港經濟變差,亦有一定防守力。現價股息5.9%,加一點點槓桿,回報8-10%,算是不錯。

長建今年以來大幅跑輸大市,主要因為脫歐問題及外幣匯價下跌影響。最近一次派息持平,亦打破過去十多年持派息持續增長的優良紀錄。壞野一蘿蘿,股價自然反映。執筆時,恒指YTD return 為0%,長江基建為-9%。

買入長建主要貪其業務夠分散夠穩定,現價接近全年低位。公司現時約一半收入來自英國,一旦最終能夠有序脫歐甚至不脫歐,其英國業務加上英鎊升值的雙重效應將是重大利好。

RW0U 是很多blogger常提到的一支reits, 收入6-7成來自又一城,另外在內地和日本亦有一些收租物業。今年以來升了不少,最近回調就趁機先買一些。

戶口購買力過盛問題逐步得到解決,未來一段日子繼續加槓桿及增持一些非中港資產。


相關文章

2019年10月12日星期六

SSW系列 債券優先股比較

最近債券,優先股價格高企,一段時間下來沒什麼操作,只是少量買入三支股票: F-PRB, TDJ, SSW-I。

F-PRB,TDJ不難選擇,粗略看看,覺得可以就買了。反而SSW有一系列的債券及優先股,花多眼亂,需要花時間了解。 

Seaspan Corporation (SSW) 是一家船務租賃公司,經營貨櫃航運業務。主要生意模式是定造/在二手市場買一堆貨船回來,再把船分租給不同的航運公司,定期收取租金。現時是全球其中一家最大的貨櫃船租賃公司,員工約4,600人。

這種生意模式較適合作債券或優先股投資。主要因為不少船務租約都頗長,令其收入穩定及可預見性高。而作為重資產公司,即使債務違約,亦有不少資產可以變賣。

缺點也不是沒有,SSW未有信貸評級,所以要自己多花時間了解及定期監察公司財務狀況。另外,航運對經濟週期非常敏感,當經濟轉差,股價防守力不高。一旦遇上經濟差及加息雙重夾擊,跌況可以非常慘烈。例子可參考2018年底,所有SSW系優先股大跌的盛況。

回到正題,SSW發行了一大堆債券優先股,包括SSW, SSWA, SSW-H, SSW-D, SSW-I, SSW-G, SSW-E。


先把它們分為兩類。
債券類:SSWA
優先股類:SSW-H, SSW-D, SSW-I, SSW-G, SSW-E

債券SSWA比較安全,但一年後已經到達「可贖回日期」,現價約3-4%premium,值搏率不高。

優先股方面,SSWD及SSWE 已過call date ,隨時被贖回,現價要付3-4%premium。不作考慮。另外三隻優先股SSWG,SSWH,SSWI未過call date。 當中以SSWI最吸引,主要因為call date 最遠,又有浮息條款。剩下的兩支則差不多,SSWG較高息,將來被贖回風險亦高一點點。

一輪比較,發現在溢價的情況,似乎SSWI及SSWH兩支優股最為吸引。短期未有回收風險,少量槓桿已可每年收息10%+。



2019年9月15日星期日

貿易戰下 槓桿操作 (2)

完成第一階段操作後,私人貸款順利到帳,還清孖展負債,IB孖展重新回復購買力,寫這篇文時恆指約26,500點



最近私人貸款到帳後,IB槓桿回復至1.1x 的極低水平。一番考量,覺得現時低息環境,過低槓桿是一種浪費,所以對䇿是繼續買貨。在安全槓桿水平的前提下,分批買入有足夠息差的資產。

在前陣子跌市一輪大掃貨後,現時中港股佔投資組合比重極高(約80%),實在不應該再增持。手上持股,未來日子只會等待機會做期權SC或分段減持,轉倉至其他地區股票市場。

暫時買貨賺息差之餘,另一目標是再平衡(rebalance),所以近日開始「緩慢地」增持一堆短債及優先股,逐步提高固定收益資產的比重。「緩慢」是因為自2019年以來,美國從加息變成減息,一眾債券,ETD,優先股亦從低位反彈,YTD升幅隨便就是20%。固定收益產品現價貴得誇張,令其吸引力大減。但在各國重啟QE的大環境下,似乎只能「貴有貴買」。


相關文章





2019年9月7日星期六

低息外幣槓桿

近年歐元借貸成本低,加上匯價長期走弱的大環境,自己一直有用孖展借歐元,轉手投資高息股票及債券的操作。

一段時間下來,賺息差又賺匯價,表現算是不錯。但老實說,對當中的匯率風險始終頗有戒心,擔心那一天歐元大幅升幅,引爆孖展。最近平倉大量歐元後,開始反思之前押重注單一貨幣的操作。

Photo by sydney Rae on Unsplash

借貸先看成本。現時IB低息貨幣不多,只有歐元日圓瑞士法朗瑞典克郎,全部只收1.5%借貸利息。

四種貨幣,自己對歐元與日圓略有認識。歐元近年長期走弱,可放心短倉。相反,日圓有着全球避險貨幣的特性,每逢股災,戰亂,經濟危機,所有壞事一旦發生,日元匯價都立即走強。槓桿投資最怕就是突發性股災,令倉值大減,如果這時候再出現外幣負債大幅升值,兩面夾攻下,隨時被斬倉。所以日圓一直不在考慮範圍。

對其他貨幣不了解,日圓又具有難以量化的避險特性,令歐元成為唯一選擇。而事實上,最近一年大環境非常有利沽空歐元,匯價亦越走越弱。以歐元僅僅1.5%的借貸利率,賺息差難度不高。人生太短,出手要重 ,自己亦越借越多。


直至前陣子股市大跌,當時股市不佳,股票倉值下跌,自己分段用孖展加注,飛刀一接再接。一個月下來,歐元借貸大增,戶口槓桿水平亦升至新高。

一輪計算後,還好槓桿水平依舊相當安全。但發覺在高槓桿操作下,重倉押注單一貨幣的會帶來額外的風險與心理壓力。現時歐元雖然長期走弱,但未來一個黑天鵝事件就可以令其大幅升值40-50%。凡事總有意外,2015年發生過瑞士法朗單日升值30%的黑天鵝事件,令很多投資機構大幅虧蝕。


現時操作上已經作出調整,平倉所有歐元負債後,從以往的單一貨幣負債轉向一籃子貨幣負債,提高投資組合防守力。一籃子貨幣負債另一好處是可以因時制宜,在借貸時選擇較強勢的貸幣,令未來平倉時獲利機會較大。

新的策略效果如何,有機會再談談。


相關文章
槓桿水平是否安全
貿易戰下 槓桿操作




2019年9月1日星期日

貿易戰下的港股

最近在貿易戰與社會運動雙重影響下,港股一直表現奇怪,似跌未跌,甚至有「跌唔落去」的感覺,恆指觸及25,000點就反彈。早前即使面對債息倒掛,美國創今年單日最大跌幅的重磅壞消息,恆指依然「企硬」,閃崩完又回升。



有人認為終極一跌仍未出現,此刻只是大戶暗中托市,伺機走貨。亦有人認為市底已見,恆指估值低,大戶正默默在吸貨,最近大量北水南下掃內銀便是證據。

自己現時雖然重倉持股,但孖展戶口仍保留一定備用購買力,以防終結一跌。這次主要以一些歷史數據估算港股未來潛在跌幅,為最壞情況作準備。


歷史市盈率 (PE)
回顧2000年至今,港股市盈率大約處於7.6-26.2區間。當中二十年低點發生於2009年2月底,當時港股受美國次按危機影響,市盈率跌至只有7.6倍。

以市盈率7.6倍為基準,假設恆指每股盈利不變,可以得出:
恆指最低點 = 7.6*2560 = 19,456


歷史最高股息率 (Yield)
過往二十年,港股股息率大約處於1.7-5.48區間。當中股息率最高位同樣發生於2009年2月底,可見當時次按危機的嚴重性。

以股息率 5.3% 為基準,假設恆指每股股息不變,可以得出:
現時恆指每股股息 = 3.85 * 25600 / 100 = 986
恆指最低點 = 986 / 5.3% = 18,600


歷史市帳率 (PB)
由於手上沒有歷史市帳率資料,所以純粹憑感覺推測。

以市帳率會跌至0.9為基準,可以得出:
每股帳面值 = 25600 / 1.1366 = 22523
恆指最低點 = 22523 * 0.9 = 20,270


歷史最大跌幅
回顧2000年至今,熊市跌幅由-30%至-62%。當中最慘烈的熊市發生於2008-2009年,同樣由次按危機引發。當時恆指由高位31,900跌至12,000點,跌幅高達-62%。

以跌幅-62%為基準,可以得出:
恆指最低點 = 33000 * (1-0.62) = 12540


總結
指標
恆指
預計低位
恆指26,500點
潛在跌幅
恆指33,000點
潛在跌幅
市帳率 (PB)
20,270
-22%
-39%
市盈率 (PE)
19,456
-26%
-41%
股息率 (Yield)
18,600
-29%
-43%
最大跌幅
12,540
-52%
-62%


上面一表,其中三個指標得出的結論都很接近,19,000點大概就是恆指底部。至於用最大跌幅推算出來的數據我比較有保留,始終兩者股災前的牛市氣氛及升幅相差太遠,令指標參考價值不高。

注意上面的計算作了很多假設,亦未有因應現時環球及香港社會狀況作出調整,所以不能太認真,以為一旦恆指跌到19,000點就可以訓身All in。 



相關文章
貿易戰下 槓桿操作
 

2019年8月24日星期六

中國ETF

追蹤中國股票的ETF一大堆,要買那隻比較好?那隻適合長線投資?剛投資中國市場的時候,也花了一些時間去了解與整理相關資料。


分析ETF,我習慣用五個準則去作初步篩選,包括: 基金規模與成交量基金收費指數基準追蹤偏差投資回報。


基金規模與成交量
在五個準則中,基金規模與成交量最簡單。一支ETF要過關很容易,就是規模不太小,每天有足夠交易量。

可惜偏偏投資中國的ETF有一大堆,大部分資產規模卻都太小,有些更不到10億市值。

規模太小的ETF,我通常不會考慮。因為規模小通常代表成交量也低,交投泠清,令成交價差拉闊。即使打算長線持有ETF,不介意一點點價差,亦要考慮規模太低的ETF,會面對被強制清盤的風險。

翻查港交所資料,可以看到有些ETF是可以連續幾天零交易。
零成交的ETF

以基金規模與成交量作篩選,減掉規模太小或成交量太低的,剩下的ETF也就不多。下面也只集中討論這五支ETF。

代號
名稱
市值 (M)
2801
安碩中國ETF
3,072
2828
恒生中國企業ETF
28,989
3188
華夏滬深三百
16,267
2823
安碩A50
22,981
2822
南方A50
16,700

基金收費

代號
名稱
基金收費
2801
安碩中國ETF
0.2%
2828
恒生中國企業ETF
0.65%
3188
華夏滬深三百
0.83%
2823
安碩A50
1%
2822
南方A50
1.2%
大部分中國ETF收費都不便宜,目測平均收費在毎年0.6%以上,有些更超過每年1%。

假設一支平均年回報為5%的基金,收取1%基金費,那代表投資者每年20%利潤用作繳費。情況就像工資中有20%都拿去交稅。

理論歸理論,大部分中國ETF收費都不便宜是現況,如果要投資中國ETF,唯有接受較高的收費。上面五支股票,亦只有今年6月大幅減收費後的安碩中國ETF收費較便宜。 (2801收費今年6月開始從0.59%減至0.2%)


指數基準

代數
指數基準
持股資料
2810
MSCI China Index
覆蓋了在香港,國內,以及國外上市的中國公司

成分股數目: 318
3188
滬深300指數
覆蓋了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中選取市值及流通量最大的A股

成分股數目: 300

2822,
2823
富時中國A50指數
覆蓋了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中選取市值及流通量最大的A股

成分股數目: 300

2828
恒生中國企業指數
只包括在港上市中國內地企業

成分股數目: 50
 
以上四個是市場最常見的指數基準,全部都以市值及自由流通量為篩選基準。
持股方面,MSCI China Index 持股覆蓋最廣泛,連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都包括在內,像Alibaba, JD, Baidu等等科技大企都是成分股之一

滬深300指數也不錯,持股夠分散。反而是另外兩個指數只包括50支股票,持股過於集中。

追蹤偏差

代號
名稱
五年平均
追蹤偏差
2801
安碩中國ETF
-0.62%
2828
恒生中國企業ETF
-0.72%
3188
華夏滬深三百
-0.65%
2823
安碩A50
-1.64%
2822
南方A50
-1%
 
幾家ETF表現都一般。值得期待是安碩中國ETF從今年六月開始大幅降低收費,未來追蹤偏差有望改善。


投資回報

代號
5年
年化回報率
(2013-2018)
歷史
年化回報率
(2009-2018)
2801
4.1%
7.5%
3188
6.9%
8.1%
(2012年7月成立)
2822
9.9%
12.4%
(2012年11月成立)
2823
9.6%
5.2%
2828
1.6%
9.3%

老實說,以上數據參考價值不大。2801多年來持股數目一直增加,A股納入因子亦在增加中,往績不能作準。

2822與3188是內地大型股與全市場的表現比較,但由於3188成立年期較短,可參考往績不多。折衷方案是比較所追蹤的指數表現。從下表可以發現,大股雖然近年表現較好。但時間一拉長,卻是覆蓋面較大的指數獲勝。


指數
5年
年化回報率
(2014-2018)

歷史
年化回報率
(2005-2018)
滬深300指數
7.8%
9%
富時中國A50指數
11.3%
7.6%


總結
了解過追蹤國內市場的ETF後,才知道香港的盈富基金(2800) 或 美國的VTI、VOO是何等高質。以盈富基金為例,無論成交量,基金收費,追蹤偏差都完勝上面討論的幾支ETF。

真的要選擇,安碩中國ETF(2801) 與 華夏滬深三百 (3188) 是我比較喜歡的。而前者在基金收費方面略為優勝。

相關文章
華夏滬深300 (3188) 介紹 
安碩中國ETF(2801)介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