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4月26日星期日

各國股息稅,交易費用

不同國家的股息稅,交易費用多少是常遇到的問題。下面整理了幾個主要的投資市場:
 

股息稅增值稅IB交易費用
(每 $HKD 10,000)
交易時間
香港0% (港股)

10% (H股)
0%~$3009:30 - 12:00
13:00 - 16:00
英國0% (一般)

20% (REITs)
0%~$60 (買入)
~$15 (賣出)
夏令 15:00 - 23:30
冬令 16:00 - 00:30
美國30%0%~$5夏令 21:30 - 04:00
冬令 22:30 - 05:00
新加坡0% (REITs)0% (REITs)~$1509:00 - 12:00
13:00 - 17:00
澳洲0% - 30%(有待實驗)~$25夏令 07:00 - 13:00
冬令 08:00 - 14:00
 
 
英國股票交易費很貴,主因是Stamp Fee。賣出時不收Stamp Fee,所以賣出費用相對便宜。英國ETF不收Stamp Fee,所以買入 / 賣出都便宜。另外,澳洲股息稅計算亦有自己一套,要用毎間公司的Franking Credit 獨立計算,有機會再另文談談。


股息稅 詳解
首先,股息稅被扣多少 (Withholding Tax) ,看的不是公司在那個股票市場上市,而是註冊地點。 (註:相同理念亦應用於債券派息 - 可參考風兄的文章 <<優先股懶人包>>)

所以,香港股票派息不一定不扣稅,美國股票亦不一定扣30%稅。

以長和(0001)為例,作為股東收息不用扣稅,不是因為長和在香港上市,而是誠哥將公司註冊地點定於開曼群島 (Cayman Islands)。  開曼群一個小島,可以成為世界第四大離岸金融中心,主因稅制全零。
 
 
再看看建行(939),每次派息都被扣10%,原因是公司註冊於國內 (H股)。


 
要知道香港上市的公司是否H股?可到以下網址查詢



另外,國家間的稅制優惠 (Dual Taxation Agreement) 亦會影響最終派息,有時候令相同ETF在英國購買比在美國購買更有稅務優勢 (Tax-efficient)。



香港人買外國股票  股息稅
為避免Double Taxation 的問題, 香港跟不同國家訂立了稅制優惠。換言之,香港人收股息時, 所付稅率可以較低:




詳情可以到以下網址查閱:
https://www.ird.gov.hk/chi/tax/dta_rates.htm



IB 交易費用
現時IB 的收費模式有兩種:
1) Fixed Commission
2) Tiered Commission

Fixed 的計算比較簡單,買多少都是單一收費,Tiered 則是投資額越大收費越低。

開設IB戶口時,預設的收費模式是 Fixed Commission,我亦沿用了一段時間。直到有朋友分享過用Tiered Commission比較省交易費,粗略計算過自己較常投資的國家,似乎用Tiered 的真的比較平宜,最後亦在IB轉了收費模式。 

以英國市場為例,每單最低收費: 
Tiered Commission $1英鎊
Fixes Commission  $6英鎊

網友可以研究一下,看看那種方法較適合自己。較換的流程如下:
IB Website > Setting > Account Settings > Configuration > IBKR Pricing Plan
 

2020年4月18日星期六

IB槓桿 常見問題

初用IB時,對槓桿的計算及操作有很多疑問,網上資料亦較散亂,不易自學。後來摸著石頭過河,邊做邊學,一段時間下來才有較全面的理解。這篇記錄一些較常見問題。



Photo by Callum Shaw on Unsplash


IB槓桿會否「輸突」?
會,雖然實際發生機會不大。

正常情況下,IB的槓桿計算是實時進行,你「輸突」前已經被強制斬倉。少數情況下,例如持倉極為集中,又遇上市況極端波動,短時間内組合出現大幅虧損,的確有機會被斬倉後仍要補錢入IB填數。

要降低「輸突」的機會,可以選擇建立一個較分散的投資組合,亦可以選一些可槓桿比率較低的股票。


最高可做幾倍槓桿?
根據戶口類型及持倉而定。在香港開戶,大多屬於 Cash Account 或 Portfolio Margin Account。Cash Account 不可使用槓桿,買入股票債券前必須有足夠現金。Portfolio Margin Account 可以使用槓桿買貨,而戶口最高槓桿能力則是一個浮動數字,個人經驗是大概5倍左右。

IB主要根據你的持倉風險決定給予多大的借貸力。例如,兩個投資者,各有本金$100萬。投資者A分散持有高評級債券或大型藍籌股,而投資者B則集中買入細價股。投資者A的風險明顯較低,自然得到較高的槓桿額度。


什麼是股票債券的「可槓桿比率」
IB對於每項投資產品都會給予一個「可槓桿比率」。比率越高,買貨時需要付出的本金越少。

2倍可槓桿比率,買$10,000股票,只需付出本金$5,000。5倍可槓桿比率,$10,000股票,只需本金$2,000。


是否股票/債券的「可槓桿比率」越高越好?
集中投資「可槓桿比率」高的產品有兩個好處:
1. 利用最少本金,買最多股票,可以做到利潤最大化。
2. 高槓桿產品所要求的Maintenance Margin較低,戶口可以有更多槓桿緩衝。

投資時只買槓桿比率高的產品,的確可以利用槓桿將本金極大化,遇着牛市隨時一鋪賺5-10倍。但反之,這種操作遇著熊市隨時輸身家。

第二個想法理論上沒問題,但要注意當中的隱藏風險。
1. 當市況大幅波動,IB縮孖展時,高槓桿產品往往是第一批受害者。
2. 低Maintenance Margin 很容易令人產生錯覺,認為戶口Margin Buffer 充足,槓桿越開越大。最後當市況逆轉要減槓桿時,因為每項投資產品的Loan to Value (LTV) 過高,賣貨可以釋出的Maintenance Margin 很少,出現「賣極都填唔到數」的情況。

要享受高槓桿的產品的好處,前題是必需了解及駕馭當中的潛在風險。

 

我的槓桿水平是否太高?

半年前寫文章討論過這個問題<<槓桿水平是否安全>>。主要以持倉波幅及歷史跌幅做起點,根據個人情況做調整,最後評估出槓桿水平是否安全。

建議在計算時預留額外槓桿緩衝,以防計錯數或遇上從未發生的黑天鵝事件。


什麼時候要補倉/被斬倉?
有寫過相關文章,可參考 <<槓桿水平是否安全 (2)>>

理論上,當戶口excess liquidity 跌至零就會被斬倉。

實際操作上,IB有所謂Soft Edge Margin的概念。即使Excess Liquidity 跌到零,亦會刀下留人,給予額外槓桿buffer,直到那最後buffer都用盡時才進行斬倉。當然,為槓桿做壓力測試時絕不應把這因素計算在內 ,在極端之況下,IB隨時可收回Soft Edge Margin,到價即斬。


整個戶口跌幾多要補倉  或  尚餘多少孖展緩衝?
戶口跌多少% 觸發強制平倉計算方法 = 剩餘流動資產 / 總持倉價值
(Margin Buffer = Excess Liquidity / Security Gross Position Value)

上面計算只是個大概,實戰時要因應自己組合相應調節,例如有外匯短倉, 期權(e.g. SP),或者持倉屬於Higher Beta Portfolio 都要特別留意,預留額外孖展緩衝。


什麼是維持保證金 (Maintenance Margin) ?
MM是孖展保證金。每項投資產品都有一個MM,整個戶口又有一個MM。

衡量IB槓桿風險時,主要留意戶口的MM。
當投資戶口的資產淨值(NLV) 少於維持保證金要求(MM) ,被會被強制平倉。

當然,實際操作不需自己比較兩個數字,直接看戶口Excess Liquidity 就可以:
Excess liquidity = Net Liquidations Value (NLV) - Maintenance Margin (MM)


有網友問過入錢到IB後,為何戶口維持保證金(MM) 沒有下降?
注意maintenance margin是根據你持倉而定,大概等於你每一項投資產品MM的總和。

入錢會令Net Liquidation Value 及Excess Liquidity 上升,而Maintenance Margin則維持不變。


被斬倉時,如何預設賣出順序?


如何知道持倉中每項產品的Maintenance Margin?


無借過錢都會被斬倉?
當戶口現金水平極低又有期權 (eg SP) 被行使 , 或欠IB月費, 的確有機會出現未有動用槓桿而被斬倉的可能。



2020年4月5日星期日

港股換馬清單

最近經濟與股市處於平衡時空,美國疫情每日創新高,股債市場卻開始平靜下來,每日2千點波幅或熔斷的情況未有再出現。
 
面對不確定的市況,暫時操作以換馬為主,槓桿不變下換入一些質素較佳或受疫情影響轉小的公司。
 
換馬清單集中於港股, 英股及新加坡。港股清單中,其中一隻是越秀交通基建 (1052)。
 


越秀交通作為公路股,主要經營收費公路及橋樑,暫時有收費項目約十五個。公路股一般收入可靠,翻查記錄,公司過往數年股價,收入,派息都穩定增長中。
 
Source: https://www.google.com/search?q=1052+share+prie&oq=1052+share+prie&aqs=chrome..69i57j0l2.2743j0j7&sourceid=chrome&ie=UTF-8
 
Source: http://www.aastocks.com/tc/stocks/analysis/dividend.aspx?symbol=01052
 
Source: http://www.aastocks.com/tc/stocks/analysis/company-fundamental/earnings-summary?symbol=01052
 
 
中國為對抗疫情,自二月中起實施公路免收費,直至另行通知。越秀交通主營公路收費,變相等於零收入,股價一仆一碌,至今跌40-50%,比其他公用股跌得多。一般公用股股價很難有大幅度調整,更不用說40-50%跌幅。

Source: https://www.google.com/search?q=1052+share+prie&oq=1052+share+prie&aqs=chrome..69i57j0l2.2743j0j7&sourceid=chrome&ie=UTF-8


開始關注越秀交通是看到疫情在中國漸漸受控,復工率亦開始提升,由此恢復公路收費亦不遠矣。公路基本上沒有替代品,亦有專營年期保障,一旦政策風險移除,相信可以business as usual。 
 



2020年3月28日星期六

熊市去槓桿

遇上數十年一見的急跌,網友一般損失慘重, 投資有做槓桿的更面對強大的補倉/斬倉壓力。筆者當然不例外,暫時帳面損失35%+。




逆境中,比較幸運的地方是自己一直有為槓桿做Stress Test,以12年前的金融海嘯為基準,確保組合可以對抗下跌50%的大型熊市。

足夠的槓桿緩衝令筆者可以在上一輪崩盤中繼續安心持有股票。而反彈亦於今個星期出現,為筆者提供一個去槓桿窗口,趁機將組合進一步減磅。


眼見各國whatever it takes 的救市方案,相信一段時間後資產價格定必更勝從前,現時的帳面損失亦會隨時間慢慢自我收復 ,網友可看看Fed 的其中一則<<暴力救市>>。

現階段的減持是基於自身持倉考慮,希望為組合保留實力,以後預留緩衝及增持空間。

熊市至今,連串的操作下暫時realised loss 低於5%, 槓桿亦回到安全水平,再無後顧之憂。往後的日子,可以思索如何轉守為攻,收復失地。
 

2020年3月15日星期日

高息債, 優先股崩盤

短短三個星期,IB帳面總資產跌了30%,中間經歷的,值得記錄下來。





跌市至今,投資組合中最大的漏洞來自固定收益組合

組合中加入固定收益本意是用來壓倉,減波幅,加強孖展安全性。今次股災發生時,固定收益卻成為震倉來源。跌市中持倉的股票跌10%,固定收益卻跌了20-30%,當中少數優先股更下跌超過50%



賽後檢討發現有三個問題。
1. 行業過於集中
手上太多與能源航運類的債及優先股,而這兩種公司又最受疫情及油價大跌衝擊。組合中些收租公司 (eg GEO) 跌幅其實相對較少。


2. 流動性風險
債券優先股流動性較差,不易賣,流動性差。

是次冧市,今天跌一千點,明天跌八百,後天再跌千五點的環境,發現流動低的特性可以引致資產跌得非常恐怖。 例如HSBC股票,叫價比市價低10%已經誇張吧,基本上立即可以成交。相反,流動性低的高息債優先股叫價可以直接斬30-50%。

如果因冧市被迫減槓桿,就會發現流動性的可貴。

筆者孖展倉還有40% 緩衝,優先股亦不多(少於於5%),暫時被迫減持的壓力不大。但每次沙盤推演上述情況仍覺得非常恐怖。

下面是優先股持倉的慘況:



3. 定位不正確
以往對垃圾債及優先股有過份要求,希望這類高息產品在危機中價格大致合持平穩。其實,如果以上想法成立,又有誰會去買美國國債或投資級別債券?

對固定收益了解不全面,導致資產配置失誤。首先,固定收益組合的不濟,股災時未能做到債換股的再平衡操作,錯失股市撈底機會。另外固定收益超額跌幅,變相侵食Excess Liquidity,增加孖展令補倉壓力。


每種投資產品者有自己的特質,如何發揮高息債及優先股的長處,又避免股災時的流動性及大波幅問題,將是未來需要研究的一課。至於取代高息債/優先股,為組合擔當對沖角色的產品,筆者亦開始有眉目,將來再分享一下成效。



相關文章

2020年3月7日星期六

外幣風險 Lesson Learned

最近兩星期投資世界非常刺激,股匯債三條戰線每天快上快落,大波幅震盪。

面對亂局,股票組合按計劃逐步增持 。債券持倉則按兵不動。最後一條戰線,匯市則決定平倉。




上星期美國突然減息半厘,市場嚇了一跳,直接引發匯市大亂。美元被大幅拋售,日元/歐元/瑞朗則一星期内抽升接近5%。
美國減息幅度太大,來得太突然,市場又預期3月中有另一次減息。相比之下,歐元/日元利率減無可減,自然拋美元換日/歐/瑞朗。

歐元走勢


日元走勢



筆者持倉組合一直短倉日/歐/瑞朗三種貨幣,貪其低息(借貸約1-1.5%),亦不時趁高低位互換賺匯價。面對今次短倉貨幣爆升,有好有壞。

幸運的地方是日/歐兩隻貨幣已於早前獲利平倉,對今次事件免疫。不幸的是佔短倉約60%的瑞朗一直貪勝不知輸,未有見好就收,以至最近兩星期爆升下被逼硬食。
埋單計數,這次外幣失利令整個組合回報下調0.6%。


槓桿投資重點是風險管理。而降低風險最有效是分散投資,減低單一風險。
匯市低息貨幣選擇不多,只有日/歐/瑞朗三種 。即使短倉平均分配,每種借貸佔組合高達33%,不算分散投資。

以一個2倍槓桿的組合為例,槓桿部分借入歐/日元,再分別買入幾十支股票收息,賺息差。這樣的操作股票部分看似分散,卻隱藏著極大外匯風險。由於只能短倉歐元/日元,相等於把組合一半資金(借貸部分)集中買入一兩支與貨幣掛勾的股票,違背分散原則。


https://www.interactivebrokers.com.hk/en/index.php?f=interest&p=schedule2

https://www.interactivebrokers.com.hk/en/index.php?f=interest&p=schedule2

2020年2月29日星期六

槓桿水平是否安全 (2)

最近股災,筆者主要思考兩個問題:IB槓桿比率會不會太高,接著要加倉還是減倉?


https://www.investing.com/

這次跌市來得突然,跌幅深之餘又沒有半點反彈,直插無水花,算是近年少見。
思考了半天,最後還回基本步,先守後攻:
1. 檢視槓桿水平
2. 檢視持股分佈
3. 分段買貨


1. 檢視槓桿水平
IB槓桿水平是否安全,跌多少要補倉,以前有寫過自己的做法 <<槓桿水平是否安全>>。

上面方法比較適合有電腦的情況操作。只有電話在手時,亦用IB App看最重要的數字: 剩餘流動資產 (Current Excess Liquidity) 。



剩餘流動資產  代表槓桿死線,當數字跌到零,戶口會被強制平倉。例如你現時戶口 剩餘流動資產  顯示為$100, 000 ,表示整個投資組合跌幅超過$100,000就會被強制平倉。

進一步,想知道戶口跌多少%會觸發強制,就要比較餘流動資產 跟  總持倉價值 (Security Gross Position Value) 。兩個數字一起看心裏就有個大概。



返回實際操作。最近我IB戶口槓桿水平一向維持1.3附近,不算太高。股災前,有感自己過於保守而大力加倉至1.6。槓桿1.6,加上我的持倉及外幣借貸情況去推算,約可以承受45%的跌幅。換算成恆指大概是16,000點。 

恆指跌45%好像不可思義,但回看2008年金融海嘯恆指總共跌了60%。這次股災跌多少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,對我而言,45%的緩衝算是足夠了。


2. 檢視持股分佈
檢視完槓桿水平,亦看看了解自己的持股情況:
第一,單一持股不能過於集中
第二,單一行業不能過於集中

避免集中持股。
分散持股可以減輕非系統性風險 (Non-systematic risk),所以我很少讓個別股票佔比太重。另外,股票大插水可以引發broker縮槓桿的風險,我手上一支債(MNK) 因財務問題而大幅跌價,可槓桿比率從5倍縮至2倍  <<債券中伏 - MNK, WeWork, CBL >>。如果單單重倉幾支股票,大跌之餘再被縮槓桿,風險極高!


避免單一行業。
每次股災總由不同原因引發,對不同行業的影響亦有大有小。這次以疫症為主題的股災對資源/航運/零售房托的衝擊最為直接,跌幅亦一路領先。多元化的行業分佈是減輕槓桿壓力的一個方法。

暫時組合行業分佈尚算可以,最近跌市我亦增加了一些資源/航運持倉。




3. 分段買貨
守好基本盤後,再來是如何把握這次股災,好好播種。

由於槓桿已經1.6,現階段再依賴槓桿買貨風險不小,唯有另某出路,貨換貨。第一步是逐步將手上有賺的股債賣出,然後按計劃換入跌至目標價的新成員/加倉。

幾天過去,有賺的股票賣得7788,再來是將手上最大持股盈富變賣套現。約一兩年前買入大量盈富基金。

賣出主要是基於機會成本的考慮,市場有更吸引的投資機會,賣出盈富可以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,為增持提供更多注碼。
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