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股災,筆者主要思考兩個問題:IB槓桿比率會不會太高,接著要加倉還是減倉?
![]() |
https://www.investing.com/ |
這次跌市來得突然,跌幅深之餘又沒有半點反彈,直插無水花,算是近年少見。
思考了半天,最後還回基本步,先守後攻:
1. 檢視槓桿水平
2. 檢視持股分佈
3. 分段買貨
1. 檢視槓桿水平
IB槓桿水平是否安全,跌多少要補倉,以前有寫過自己的做法 <<槓桿水平是否安全>>。
上面方法比較適合有電腦的情況操作。只有電話在手時,亦用IB App看最重要的數字: 剩餘流動資產 (Current Excess Liquidity) 。
剩餘流動資產 代表槓桿死線,當數字跌到零,戶口會被強制平倉。例如你現時戶口 剩餘流動資產 顯示為$100, 000 ,表示整個投資組合跌幅超過$100,000就會被強制平倉。
進一步,想知道戶口跌多少%會觸發強制,就要比較剩 餘流動資產 跟 總持倉價值 (Security Gross Position Value) 。兩個數字一起看心裏就有個大概。
返回實際操作。最近我IB戶口槓桿水平一向維持1.3附近,不算太高。股災前,有感自己過於保守而大力加倉至1.6。槓桿1.6,加上我的持倉及外幣借貸情況去推算,約可以承受45%的跌幅。換算成恆指大概是16,000點。
恆指跌45%好像不可思義,但回看2008年金融海嘯恆指總共跌了60%。這次股災跌多少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,對我而言,45%的緩衝算是足夠了。
2. 檢視持股分佈
檢視完槓桿水平,亦看看了解自己的持股情況:
第一,單一持股不能過於集中
第二,單一行業不能過於集中
避免集中持股。
分散持股可以減輕非系統性風險 (Non-systematic risk),所以我很少讓個別股票佔比太重。另外,股票大插水可以引發broker縮槓桿的風險,我手上一支債(MNK) 因財務問題而大幅跌價,可槓桿比率從5倍縮至2倍 <<債券中伏 - MNK, WeWork, CBL >>。如果單單重倉幾支股票,大跌之餘再被縮槓桿,風險極高!
避免單一行業。
每次股災總由不同原因引發,對不同行業的影響亦有大有小。這次以疫症為主題的股災對資源/航運/零售房托的衝擊最為直接,跌幅亦一路領先。多元化的行業分佈是減輕槓桿壓力的一個方法。
暫時組合行業分佈尚算可以,最近跌市我亦增加了一些資源/航運持倉。
3. 分段買貨
守好基本盤後,再來是如何把握這次股災,好好播種。
由於槓桿已經1.6,現階段再依賴槓桿買貨風險不小,唯有另某出路,貨換貨。第一步是逐步將手上有賺的股債賣出,然後按計劃換入跌至目標價的新成員/加倉。
幾天過去,有賺的股票賣得7788,再來是將手上最大持股盈富變賣套現。約一兩年前買入大量盈富基金。
賣出主要是基於機會成本的考慮,市場有更吸引的投資機會,賣出盈富可以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,為增持提供更多注碼。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