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多前,開始接觸美國債券市場,之後再膽粗粗嘗試在IB買入一些企業債,正式踏入新的投資領域。
新手上路,自然要交交學費,以下總結這一年來中伏的債券交易。
債券
|
暫時回報
|
MNK 4.75% 15/04/2023
|
-49%
|
CBL 5.25% 10/12/2023
|
-18%
|
VWORK 7.875% 01/05/2025
|
-12%
|
1. MNK
![]() |
Source: http://finra-markets.morningstar.com/BondCenter/BondDetail.jsp?ticker=C609965 |
MNK 專營制藥,百多年歷史,擁有不少藥品專利,每年收入及現金流穩定。基本上一看就覺得是適合買它債券的公司。
買的時候到期收益率 (Yield to Maturity) 11.5%,覺得賺到了。一家大型制藥公司,不可能幾年就倒閉。而現有的藥品專利也值不少錢,債券持有人不會有太大損失。
後來天氣不似預期,公司輸掉官司,面臨大額賠償,破產機會大增。
債券出事後我亦反思過日後如何避開相關陷阱。
買入MNK時債價只剩$77,已經說明官司的潛在風險,算是一個警號。但其實不少上市公司都有官司纏身,大公司如Apple,亦經常被告。即使買入時身家清白,亦難保持有期間不會突然被告,總不能一有官司就不買或不問價賣出。
暫時唯一的對策是分散投資。幸好買入時MNK佔我組合不到1%,即使最後total lost,風險亦完全可控。
2. WeWork
![]() |
Source: http://finra-markets.morningstar.com/BondCenter/BondDetail.jsp?ticker=FWEWK4626857&symbol=WEWK4626857 |
名牌效應,覺得這麼大一家公司撐個幾年不是問題,背後又有softbank作大股東。而且當時公司正籌備上市,預計可以進一步提早其融資能力,拿了股東的錢,又可以燒幾年。
後來上市不成,公司估值大跌,壞消息一浪接一浪,債價亦從高位跌近30%。
由於有softbank作後盾,WeWork離破產尚有很遠,算是不幸中的大幸。考慮到每年9%的回報,相信最後亦有機會可以平手離場。
投資初創公司,似乎應該選擇其股票而非債券。
3. CBL
![]() |
Source: http://finra-markets.morningstar.com/BondCenter/BondDetail.jsp?ticker=C602921 |
CBL是亂買的。
當初剛學債券,覺得CBL是一家房地產信托基金(REITs),手上持有的美國零售商場應該值些錢。再簡單看看它的財政狀況,知道經營情況不好,但計過數後發現2023年前倒閉風險很低,就出手購入。
後來公司經營情況未有改善,2月時債券評級B1, 到10月時已經被降到Caa1, 不到一年連跌幾級,債價亦插水近20%。
現在再看這家公司,2023年前不會倒閉大概是對的。但公司會大量抵押資產作借貸,推行業務重組。一旦重組不成功,破產時大概沒多少資產可以分給unsecured debt holder。
新手上路,短短一年踩了多個地雷,整年債券投資部份是輕微負回報,唯有來年繼續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