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經不覺,股災已經過去三個月。不少股票已收復失地,其中美股/科技股更早已突破高位,股價長期處於多條平均線上。
借助這浪升勢,投資組合暫時收復大部分失地,亦是時候思考下一步。回顧今年三月操作,其中一個失策是未有為組合做好對沖,致股災時硬食 -30% 以上maximum drawdown。
Photo by Simon Lemhöfer on Unsplash |
對沖工具
要對沖股市下行風險,有不同方法,可以用長期國債, 反向ETF,期權,甚至VIX。 毎種產品都有優劣
- 國債夠穩陣, 操作簡單, 但對沖力度較弱
- 反向ETF操作簡單, 但只有特定性況的連續跌市才能發揮好的對沖效果
- 期權理論上是最彈性的對沖工具, 透過不同結算期及option combo, 應付不同步伐/大小的熊市, 唯一問題是難度高, 新學不易上手
- Vix 是較偏門對沖工具, 身邊同事利用 VIX 於3月時大賺一筆 。對筆者而言, 這類產品過於複雜, 暫時未有興趣接觸。
對沖工具
|
產品
|
美國國債
|
SHY, TLT
|
反向ETF
|
SQQQ
|
期權
|
Long put,
Option combo
|
VIX
|
VIX options
|
國債類別 (SHY, IEI, IEF, TLT)
新手上路,最簡單是用國債作對沖。方法是透過債券ETF,投資於不同年期的美國國債。
下表是主流的美債投資產品。 一般而言,債券可分為長中短年期三類,年期越長, 價格波幅越大, 與美股負相關度亦越大。以今年以來最多人討論的TLT為例, 與美股相關度為 -0.48,假設持有等值美股及TLT的情況, 股災時大約可以對沖一半跌幅。
國債類別
|
投資
產品 |
與美股相關度 (Correlation with VTI)
|
1-3年國債
|
SHY
|
-0.36
|
3-7年國債
|
IEI
|
-
|
7-10年國債
|
IEF
|
-
|
20+年國債
|
TLT
|
-0.48
|
我認為既然目標是對沖股票風險,直接選相關度最低 (negative correlation) 的就可以了。
下圖可以看到幾支國債與美股的關係,以及今年以來的表現。很明顯,在利率不變情況下,國債年期越長越能對抗股市下跌風險。 今年以來20年國債回報21%,大幅跑贏其他對手。
https://www.investing.com/ |
國債應佔組合比重
應該買多少國債去對沖股票下行的風險?
答案沒有一定,主要視乎每個人的風險承受力 (你願意/可以接受多大 maximum drawdown)。
大家亦可以回測不同的股債比例,比較當中的回報及風險,再找出適合自己的比例。這篇文章最底是我使用不同比例 美股 / 美債 得到的回測成績。有兩點值得留意:
1. 股票比例越高 不等於 回報越高。
利用合適比例的債股再平衡, 反而可以得到較高回報。 即使不計算3月股災, 以2019年尾結算, 依然以Portfolio 3 勝出。
2. 真正股災時, Portfolio 3 防守力遠勝其他組合。
回顧股災期間, 股價大跌的同時,長債價格抽升,很大程度上為股票部份的失利護航,從而令減低整個組合的損失。 以2008年為例, 最大回撤就相差近20%。 對使用槓桿的投資人,20% 的差別是極之巨大。
美股
比重
|
美債
比重
|
平均
年回報
|
最大
回撤
| |
Portfolio 1
|
100%
|
0%
|
7.4%
|
-51%
|
Portfolio 2
|
80%
|
20%
|
7.8%
|
-41%
|
Portfolio 3
|
60%
|
40%
|
8.1%
|
-30%
|
| ||
不同股債比例 - 最大回撤 |
其實唔太明白個運作。是否在比較低價位買入債券基金如TLT, 在股市下調時在比較高的價位放出?來來回回運作?
回覆刪除做法上有很多選擇
刪除最簡單的有fixed bond/stock allocation, 定期做再平衡(rebalance), 正如你所說的來來回回運作
而fixed ratio一般不會理會買入價是高位還是低位,因為rebalance 已經大致上設定左低買高賣既機制
但我比較偏向用dynamic allocation , 在市場久了,對高低總有感覺,可以在fixed ratio上再做改良
現時新台幣對美元走勢似一停走強,若買美債,會否連匯率也輸掉?
刪除沒有留意新台幣走勢
刪除事實上,買外地資產 一定會面對貨幣風險
對沖匯率風險,其中一個方法是借美元買美債
請問期權Long put跟Option combo的具體操作可否分享一下,謝謝
回覆刪除以近來最火熱的QQQ為例,日日創新高,部份人會覺得高處不勝寒,但又怕賣出後買唔番。
刪除其中一個對沖方法是買幾張long put 鎖定部分利潤。情況有點像買保險,付出premium, 出事時對方高位幫你接貨,無事則繼續享受升幅。
但對沖是有成本的,要買幾張/買到多遠,則要考慮保險金及保額的Risk Reward。
Combo 情況更複雜,有機會再另文談談。
期權也要轉倉操作較繁瑣,不知對沖效果跟長債比差異為何?
刪除如果沒有明顯優勢,那使用起來效益就不夠大
長債是被動式,期權是主動式,操作得好的話,後者對沖效果一定更明顯。
刪除轉倉與否則沒有一定,視乎戰略,所以才說期權靈活性大,但難度較高。
山叔叔,
回覆刪除很好的文章,多謝分享。
最近看一些有關「效率前緣」的文章,和你的例子十分吻合,組加了債券反而回報大了和風險少了。真的十分神奇,但細看又很有道理。
期望你日後能分享dynamic allocation的想法。
關於這方面的理論可以參考 William Bernstein 著作 「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」。
刪除他在書中詳細解釋了為何All-in 股票長遠回報不會是最好,以及如何平衡各種資產類別,以求達到 Optimal Asset Allocation。整本書才200多頁,絕對值得一看。
Dynamic allocation 框架源自Benjamin Graham的 「Intelligent Investor」, 但我嘗試用自己的指標替代,以作為進場/退場/槓桿高低的指引。
篇幅有限,有機會再談談。
多謝你介紹William Bernstein的著作,很想了解多些他的投資理念,因為看來操作容易、安全、回報又不差。
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