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一段時間內銀股持續下跌, 投資谷亦出現一連串關相關討論。
內容主要探討到底現時是買入收息好時機, 抑或只是另一個價值陷阱?
![]() |
Photo by Jakob Owens on Unsplash |
筆者手上沒有內銀股已經一段時間, 自然未有太貼市。不過看到討論後, 決定簡單看看幾支主要內銀的表現。
第一件事當然看股息率。 整理一番後, 發現股息率高得誇張。
最高息是交通銀行 9.5%, 最差的建行亦有 7.1% 。這種高息的程度應該是多年一見, 難怪不少谷友流哂口水。
股息率高, 可以是增派息 / 特別息, 亦可以是股價跌所致。疫情下, 內銀的高息當然是由股價大跌造成。
下表可以看到幾家銀行今年以來的股價表現, 普遍跌幅30%, 遠超於盈富基金。
30%跌幅, 不算少。 內銀股價横行多年, 卻不乏投資者, 原因是予人保守穩陣的感覺, 有息收就好。
股價跌 30%, 等於多年股息一鋪清袋, 亦是一批谷友不讚成撈底, 擔心是價值陷阱的原因。
十年股價變化
再來看看投資內銀股的十年回報, 股價增長不濟, 但多年股息是否可以彌補股價不足 ?
十年投資總回報
回報分成兩部份,股價增長及股息收入。由於內銀的現時價錢普遍低於十年前,股價自然是負增長。股息方面, 多年派息尚算穩定,只可惜增長不多。
最後總回報低得嚇人,平均年回報只得1-2%,相等於定期存款。雖然至於輸錢,但輸了機會成本,損失了十年寶貴時間。
在最弱時做投資總結,對內銀有點不公平。但即使以今年年初股價高價時結算,成績依然不理想。
總結
12年前GFC之後,銀行業一直站在逆風位置。一方面受監管要求令支出大增 ,另一方卻因為利息長期低迷而削弱賺錢能力 。
內銀股表面不濟,不完全是自身經營問題,更多是大環境造成 。 走出中港,看看澳洲四大銀行,新加坡三大銀行,還有英國的 Lloyds Banking Group ,所有銀行股都無運行, 股價十年如一日。
在大環境未有改善前,銀行股的路不會易行。
thx for sharing, 有數據下更令發人深省.
回覆刪除是的, 數據赤裸裸, 很多時候比理論更有指導性
刪除很好的分享。我都覺得適時埋單計數是必要的。如果不作檢討,就無法發現投資多年的結果竟然是一場空。
回覆刪除是的, 現時每月月結及檢討變成指定動作
刪除銀行板塊太重身,本地環球同類選擇太多,一榮俱榮一損俱損。即使資金重新入這個版塊,都會分薄分散,升都升得慢。何況你說得對,大環境逆風之下。
回覆刪除新經濟股雖然多到眼花繚亂望上去風險高,但係實幹派的科技公司在各自領域埋頭苦幹發光發熱,penetration仲係相對低,每次有明顯回調時,買入/加注十隻八隻龍頭科技股或者直接美股etf。喜字
喜兄幾句話將銀行股說得很透徹,但股齡較老的投資者一般不易走出固有模式。
刪除特別是投資幾十倍, 以至數百倍 pe 的科技行業, 根本完全違背傳統的價值投資估值法。
到老一場空,只得每年股息可以接受,
回覆刪除不知道會否有人就貪佢每年一次股息而不斷買入呢?
內銀相信是不少退休人士重倉之選, 希望不會變成另一隻匯豐吧
刪除如果會,真是又傷股民心呀😭😭
刪除招商銀行內銀行是獨立存在。
回覆刪除內銀只分招商和其他。
不太明白你的意思
刪除// 內銀只分招商和其他 ?
我指招商股價和股息升幅走勢價息齊升2,唔同其他內銀股。
刪除的確是,招行的作風與股價都不像一般內銀股,可惜人氣一直一般般。
刪除重點是, 即使拿本年度起始的股價計算, 連股息, 十年以來, CAGR頂盡都是5%左右.
回覆刪除如果有其他更好選擇, 為什麼一定要選他們
無錯,表現仲弱過盈富,更好的選擇太多。
刪除可能同5仔一樣,唔少人對內銀多少有啲情意結。